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广州期货配资公司,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此时已到春季末尾,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同时,这一时期也正是谷类和农作物茁壮生长的时节,所以古人有“雨生百谷”的说法。
2024年是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之年,也是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成立30周年。7月26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经洽会正式开幕。这场“产业盛宴”不仅是中山面向外界展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30年发展成就,共话前沿创新、促进合作交流的新窗口,更是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扬帆起航的新起点。
位于中山火炬高新区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按国际医药园区标准建设的国家级健康产业园。过去30年,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敢闯敢试,层层升级蝶变,从一片农田和蕉地,成长为现代化厂房林立的、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健康产业园区。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
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三十而立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如何把握“时”与“势”,释放“湾”有引力?跟随“湾区药谷”的创新脉动,可以探寻这个“国字号”园区的“蝶变”新密码。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
“康方故事”永不落幕
不久前,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医药圈“刷屏”:康方生物一款双抗产品在一项3期临床试验中证明了比全球“药王”K药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抗药物“撼动了全球最领先的跨国制药巨头”。
短短十多年间,培育出50多个创新候选药物;2款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抗获批上市;刷新中国医药领域的“出海”交易纪录……“康方故事”何以风靡全球?答案就藏在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这个“国字号”园区里。
2012年,康方生物董事长夏瑜回国创业。彼时的她,带回来了3样最宝贵的“创业资本”:深厚的海外研药经验、对国内医药行业的深刻认知以及人脉。
康方生物。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也提供了最优的产业生态:以3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可以在园区找到一个从覆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资本金融、孵化加速、规范生产、高效流通全过程的产业创新体系,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
夏瑜在《湾区有药谷——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30年发展纪实》推荐序里写道:一路走来,健康基地与康方生物携手前行的一幕幕回忆依然历历在目。良好的创新氛围,炙热的创业营商环境,每一项资源和条件,对于药物创新这样长周期、高风险的领域而言都是那么弥足珍贵,让创业者更加信心坚定,让创新者更有勇气前行。
无独有偶,扎根中山21年,安士制药从一个小规模的制药厂发展成为今天剂型完备、质量体系完善,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的现代化制药企业。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长徐孝先认为:“安士制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地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帮助。基地还积极促进园区内的企业联合,为安士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30年来,“康方的故事”“安士的故事”不断被续写,海归博士纷至沓来,创新“种子”在这片产业土壤中,萌动发芽,开枝散叶——
近日,广州泛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恩生物”)申请的“TAL-T细胞注射液”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此次获批IND的细胞注射液是全球首款TAL-T细胞疗法,将为实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2023年,泛恩生物CEO、哈佛大学医学院归国学者周鹏辉将研发团队落户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了5000平米的GMP细胞制备平台。“基于园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链,我们认识了很多细胞治疗领域上下游的企业,包括CDMO公司、检测公司等,并且已经与部分企业开展了关于细胞冻存等技术服务的深入交流及实质性合作,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周鹏辉说。
人才相惜又相吸,2024年,洲瓴(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称“洲瓴医疗”)落户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一批海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博人才集聚于此,致力于开发脉冲消融医疗器械,造福慢阻肺患者。
“在落地前后,我通过园区组织的行业沙龙、行业研讨、学术会议等渠道,认识了很多优秀同行和业内专家,从他们身上也学习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对行业的认知也提升了一个高度。”洲瓴医疗CEO徐涛说。
据介绍,洲瓴医疗拥有国内首家、技术领先的脉冲电场治疗慢支表型COPD介入治疗医疗器械,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这类产品国内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超百亿元。
徐涛认为,对创新企业来说,“无形”的服务很重要:签约以来,园区在政策解读、融资对接、办公场地、人员招聘和生活配套以及研发中所需的注册、体系、检测服务等方面,为洲瓴医疗提供了属于全方位、保姆级的服务,使公司可以快速落地、顺利转产。
2024年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专家人才习宁创立中山医诺维申新药研发有限公司、并入驻国家健康科技基地的第三个年头。在短短两年半时间内,公司有2个新药管线进到临床I期和Ⅱ期、3个核药管线至研究者发起临床阶段。“不仅是因为基地已有的规模与聚集效应、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以及入驻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珍视基地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性、对创新文化的重视以及全要素、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体系。”习宁说。
近年来落户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聚焦细分领域、首创技术,专注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专注于研究适应症中的痛点和难点。这背后透露了一种干事创业的逻辑——坚守长期主义。幸运的是,这种“长期主义”,是企业和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共同的默契。
在生物医药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中山始终保持着长远的目光和定力,愿意与有技术优势的初创型企业携手共进。目前,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已有多款产品实现“国际首创”“国内首次”,有超过94条医药在研管线,近30个一类新药在研;超过190个医疗器械在研管线,超过55个产品三类医疗器械实现商业化,18个药品品种进入国家集采,医药创新技术转化及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强化。
引入“国字号”平台
打造湾区产业协作“新高地”
近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中山产业转化基地正式亮相。作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在大湾区布局的首个产业转化基地,它的落地,将助力中山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高地。
一个是拥有医疗器械产业前沿技术的“国字号”平台,一个是产业空间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的“国字号”园区,两者的合作是“双向奔赴”的最优选择——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是目前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设立的唯一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致力于医疗器械领域从0到1的基础创新与前沿技术研究。
落户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后,国创中心中山产业转化基地规划空间2000平方米,首期500平方米,建设共享孵化空间、路演室、展厅、办公室等功能区,面向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研发合作、CRO、CDMO、投融资、论坛沙龙等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加速企业做大做强。
产业化能力,往往也是打造对外合作窗口的基础——国创中心中山产业转化基地重点关注具有重大临床需求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前沿领域,将采用“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研发+中山总部”“全球创新+中山转化”模式,促进深圳和中山在创新、转化、制造三个环节的全面对接和高效融合,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链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
为强化项目招引能力,促进孵化企业快速成长,深圳国创致远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代表国创中心组建、运营和管理国创中心中山产业转化基地产业基金。该产业基金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及上下游相关产业开展投资,将本项目培育企业及转化基地入驻企业作为基金投资重点,吸引国内外优质医疗器械企业到中山市落地。
作为检验检测检疫领域的“国家队”,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下称“大湾区研究院”)也即将投用。这个“国字号”平台同样不容小觑:在食品、特殊食品、化妆品、化学品方向上,这个平台拥有国内最高水平的研究、检验检测能力。落户中山以来,大湾区研究院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协助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秘书处工作,牵头、参与制订各类技术标准43项。
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不断升级的科创平台,为大湾区健康医药产业进一步打开了新空间。不久前,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药创院)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深中通道通车以来,来自珠江口东岸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中山药创院的对接更加紧密。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去深圳会更加便利,1小时内可以用到湾区的创新资源。”中山药创院课题组组长王超群说。随着湾区融合,在中山药创院,像王超群这样拥有湾区视野、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越来越多。截至目前,中山药创院已组建47个领军人才团队,并与中国药科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澳门大学等33家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规模已超过600人。
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始终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国字号”平台相继入驻,不仅是中山产业生态向“新”而行的印证,也为接下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链接国内外资源打下了基础。
把握“大桥时代”机遇
逐梦千亿产业集群
今年1月,中山市政府印发了1号文《中山市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提出要加快实现中山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
作为中山新“十大舰队”中最具发展爆发力的代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前景无限。在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的引领下,这支舰队绝不仅仅只是“量”的上升,更是“质”的变革。更直接一点说,不仅要在产值上做大做强,还要在创新上再创辉煌。
三十年欣欣向荣,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集聚了辉凌医药、康方生物、中昊药业、康晟生物、海济生物、安士制药、金城金素、星昊药业、中智药业等生物医药相关企业超540家,多项创新药企也实现从“0到1”“从1到10”的跨越,并已形成了“梯队式”发展格局。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集聚企业超540家。
未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面积将扩展到30平方公里,聚焦“4+4”产业方向(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以及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脑科学、核药等未来领域),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
更大的空间已就位——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正大力推“工改”,兴建20万㎡GMP工业厂房,吸引一批优质项目入驻。中山还在深中通道火炬高新区出口处高规格打造“湾区药谷”,招引创新药、改良型新药、疫苗、高端医疗器械、细胞基因治疗产品项目等,推动珠江口东西岸健康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与广州南沙一桥之隔的“火炬原药港”,将可提供超过千亩稀缺的M3土地,满足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合成生物产品、细胞基因产品的中试、产业化以及化妆品土地需求;
在深中合作创新区打造生物医药园区,中山紧密对接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聚焦智能医疗器械研发、高端介入性耗材等生物医药细分领域以及CXO平台、MAH持证平台等,并积极承接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转移。
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公共服务平台“握指成拳”——在研发领域有: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在检验检测领域有:省药检所中山实验室、省医疗器械检测所中山实验室、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省级平台;在产业化方面有: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中山转化基地,以及包括康海泰晟-赛多利斯生物药CDMO平台、君厚CAR-T病毒载体CDMO平台、星昊化学药CMC/CDMO平台等在内的一批CDMO平台和MAH持证平台。
“通过传统手段拼资源、拼配套,这对招引创新药企来说并不够。而发挥国资力量,以投促招、招投联动,应当成为中山健康基地招商引资大突破的当然之举。”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中山已构建政府引导资金+政策性股权基金+社会资本多层次资本体系,拟成立超100亿元规模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助力创新型企业逐梦“千亿集群”。
7月26日召开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经洽会大会上,一批新项目即将签约落地:包括11个大健康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共计投资额60亿元;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0个;合作的产业服务平台5个,有4个重点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基金签约,总计基金规模41亿元。
创新引领、平台赋能、政策支持、生态构建……下一个三十年,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将穿云破海、踏浪伶仃,朝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与健康成果转化基地、研发制造基地、国际合作创新区的目标迈进。
南方+记者 杨慧荣
通讯员 林艳青 蒋西明广州期货配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