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A股银行板块持续上涨,建行、农行等多只国有大行股价格再度刷新历史新高。42家上市银行中,33家录得上涨,其余个股微跌或平盘。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申万银行板块年内累计涨幅达18.88%,在申万31个行业中位居第一。
其中,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股价均创上市以来新高。
今年以来,作为能够提供稳健分红的高股息品种,银行板块相对较高的股息率和避险属性继续受到市场资金追捧。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机构继续加仓银行股,公募基金重仓银行股的市值也环比大增逾29%。
国有行股价再创新高
7月以来,多只国有大行股屡创新高。截至7月15日收盘,建设银行全天上涨2.99%,盘中创下7.61元/股的历史以来最高价,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涨幅排名第一。此外,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股价均创上市以来新高;渝农商行、浦发银行和邮储银行分别创年内股价新高。
2024年以来,银行股延续此前上涨走势,在各板块中表现突出。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累计涨幅达18.88%,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资金流向方面,7月15日银行板块的主力净流入额居于申万31个行业第二,在申万二级行业中,国有大型银行主力净流入额9.72亿元,排名行业第一。
个股累计涨幅来看,截至7月15日收盘,南京银行以年内上涨45.54%的成绩拔得头筹,成都银行累计上涨40.67%位居第二。此外,年内累计涨幅超过30%的上市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常熟银行等11只;年内累计涨幅超20%的个股有20只,国有六大行均在其列。
机构大幅加仓银行股
“国家队增持、ETF扩容、险资OCI账户配置、部分北向资金回流,助推银行板块上涨。”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团队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分析称,上半年高股息策略强势演绎,在资金面催化下,银行板块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明显。
银行股近年来是高股息的防御性投资策略的重要标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收盘,动态股息率高达5%以上的上市银行有20家,其中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4家机构股息率超过6%。此外,除郑州银行以外的41家上市银行2023年度计划分红总额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逾4%。
资金面看,“国家队”是增持银行股的重要资金来源。去年10月,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在6个月内在二级市场增持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股份。今年4月,四大行纷纷发布增持进展,截至4月10日,中央汇金分别累计增持2.87亿股、4.01亿股、3.3亿股、7145万股股份,按照日均收盘价测算,汇金公司累计增持金额约49亿元。
公募基金也在今年一季度大幅加仓银行股。券商中国记者梳理数据发现,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重仓持有的银行标的市值为约为1111亿元,较去年末环比增长约29.3%,超出申万银行指数同期涨幅18.73个百分点,显示出有较大力度的增持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央汇金直接增持四大行以外,“国家队”资金也持续增持指数ETF,作为指数主要权重的银行板块也有增量资金进入。据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团队分析,ETF扩容方面,股票型ETF资产净值规模由年初的1.45万亿增长至年中的1.82万亿;同时6月多家沪深指数样本股进行了调整,包括交行、邮储、浙商银行、南京银行等调入上证相关指数。他认为,在ETF规模大幅增长、多家银行调入重要跟踪指数的共同推动下,资金的被动流入也是板块估值修复的重要原因。
息差仍有下行压力
尽管年内银行股已实现较大幅度的涨幅,但从基本面来看,由净息差持续收窄带来的业绩增速放缓也是行业普遍现象,银行业仍面临着“息差保卫战”的压力。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5月末发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平均息差为1.54%,相较于2023年年底的1.69%进一步缩窄15个基点。
稳息差的预期下,商业银行继续通过压降高成本存款等措施来控制负债成本,2023年国有大行曾进行3轮存款利率下调,部分中小银行也在年内陆续跟进补降。与此同时,为缓解息差压力,监管也主动出手,引导银行取消存款“手工补息”、下降智能通知存款、调整协定存款利率等,加快压降银行负债端利率。
近期,一些上市银行高管在股东大会上谈及息差压力。建设银行行长张毅透露,建行净息差持续优于可比同业,但从全年来看仍有一定下行压力,预计降幅较上年有所收窄。招行行长王良预计,总体来看,银行的净息差今年可能会进一步下行,全年水平可能会处于相对底部,再下降的空间不大。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团队近期发布的研报认为,2020年以来银行业绩增速下行周期主要由净息差拖累。不过,该团队认为2024年或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尾声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当前银行板块的估值仍处在低位。